首頁  / 情報 / 活動

情報 嘉大深耕布袋十年 謝鹽祭展現大學連結土地的力量
嘉義縣布袋鎮洲南鹽場日前舉辦一年一度的「謝鹽祭-甜鹽蜜語」,為鹽鄉文化揭開溫暖序幕。嘉義大學環境教育團隊再度以實際行動參與,延續長達十年的地方合作關係,與在地社區攜手共創,展現大學連結土地的溫度與創新能量。 今年,嘉大不僅帶來由生物資源學系張素菁老師團隊策畫的「蚵彩DIY手作」體驗,邀請民眾以東石蚵殼進行彩繪創作,傳遞循環再生與生活美學的環保精神;更將嘉大最新研發的「嘉大銀禧精釀啤酒」帶入現場,作為永續科研的代表成果,展現嘉大以知識回饋地方、以創新實踐永續的行動力。 嘉大與洲南鹽場的合作緣起於2013年,由生物資源學系劉以誠老師與林政道老師共同推動的環境教育課程。當時師生深入布袋濱海濕地觀察植物與鳥類生態,從野外實作延伸至微學分課程與社區協作計畫,逐步建立起大學與地方之間的信任與共學關係。十年來,嘉大從「參與者」轉化為「共創夥伴」,陪伴地方從環境教育走向文化再生,讓鹽田成為承載知識、教育與永續行動的生活場域。 今年謝鹽祭現場,張素菁老師團隊的「蚵彩DIY手作」活動成為亮點之一,民眾以手中色彩描繪出鹽鄉的生命力與希望,象徵地方文化的再生與延續。嘉大研發的「嘉大銀禧精釀啤酒」也吸引許多民眾駐足品味。此酒以「嘉禾香 賢良師」精神為名,使用由農藝學系黃文理教授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共同研發的「嘉大臺南1號米」釀製,具備節水耐旱、友善環境的特性,並融入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蕭至惠教授推動的產官學共創機制,展現嘉大在SDGs永續實踐中的跨域整合成果。 「謝鹽祭」不僅是一場節慶活動,更是嘉大長期在地實踐的重要場域。嘉大師生團隊帶來的不只是展演,而是知識如何再次回到土地,與社群對話、共生共榮。未來,嘉大將持續透過USR行動,結合教育、科研與文化策展的多元策略,深化布袋沿海的環境與文化永續計畫,讓鹽田的鹹與土地的甜,在地方共好的願景中持續發光。
情報 走進嘉大・遇見未來 中山附中師生開啟多元探索旅程
為讓高中生提早認識大學各學系特色與未來發展方向,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11月5日由學務主任帶領201名師生來到嘉義大學進行校系參訪,展開一場跨越蘭潭與民雄校區的探索之旅。依學生興趣分為理工、生命科學、教育與人文藝術三大主題路線,透過導覽、實作與座談,讓高中生實際體驗嘉大的教學特色與校園風貌,使高中生對大學學系及課程有初步的了解,早日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在蘭潭校區理工領域的參訪中,高中生走入資訊工程學系、應用化學系及電子物理學系的實驗室,近距離接觸人工智慧、智慧裝置、材料應用與化學檢測等技術。師長們以生動的實驗展示與互動問答,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激發無限的創新想像力。 生命科學行程則前往水生生物科學系與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並特別安排至水產養殖研究中心參訪。研究團隊介紹魚類生理、疫苗研發及生態永續應用,學生實地觀察養殖設備與實驗操作,對生命科學與醫藥研究的社會貢獻有更具體的認識。 轉至民雄校區後,活動由「大學館展覽」揭開序幕,學生透過展覽作品感受嘉大的人文藝術氣息。隨後在科學館聆聽院系簡介,了解文學創作、藝術設計、教育學程與心理諮商等學系特色。高中生們分組參訪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及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親身體驗教育科技、教學設計與運動科學的實務應用,現場氣氛熱烈、互動不斷。 中山附中師生表示,此次參訪不僅讓同學們更加明確未來志向,也從跨領域的體驗中,看見大學教育的多元樣貌與無限可能。嘉大則期盼未來能與高中端持續深化合作,透過實地參訪與體驗課程,幫助青年學子提早探索興趣、開拓視野,為邁向理想大學的學習與職涯道路奠定基礎。 嘉大歡迎全國高中職學校蒞校參訪,共同感受「選擇嘉大?夢想加大」的熱情與能量。
情報 嘉大USR計畫攜手嘉市府推動樹木修剪專業培訓認證 深化城市綠色治理能量
嘉義大學USR計畫「妙手虫森2.0:Revive! 永續環境健康帶回『嘉』」長期關注城市綠化與生態安全議題,10月30日至31日與嘉義市政府、中華民國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於嘉大蘭潭校區舉辦「114年度嘉義市景觀樹木修剪技術人員認證班」,共同推動城市綠化專業培訓。 今年5月28日嘉大妙手虫森團隊舉辦「城市綠色守護課:認識樹木風險評估與工具應用」,帶領嘉義市政府綠地管理人員、現場施作廠商及嘉大相關系所學生,至嘉義市南田公園進行樹木風險評估教學與實地演練,為嘉義市樹木安全管理奠下堅實基礎。為進一步強化修剪實作與安全應用,除了強化樹木風險管理及正確修剪觀念,透過認證課程的學習,將更能強化學員在樹木健康理論與實務面的連結。妙手虫森團隊經取得嘉義市政府同意進行認證後,近日於嘉大蘭潭校區辦理「114年度嘉義市景觀樹木修剪技術人員認證班」,由景觀工程全聯會協助課程教學與學術科考試,共同推動城市綠化專業培訓。 認證課程以「安全作業」、「自然修剪」與「實地演練」為三大核心內容。透過職業安全衛生與高空作業防護觀念的建立,讓學員了解修剪前的風險評估與作業規範;再以自然式修剪原則,引導學員思考如何兼顧維護公共安全與樹木健康;最後透過戶外實作,實際辨識修剪枝條與應用正確的修剪手法,培養兼具技術與判斷力的城市綠化專業人才。課程結束後並進行學科與術科考試,由專業監評團隊指導與審查,確保學員能熟悉修剪流程並具備安全操作能力。整體培訓結合理論、實務與證照制度,不僅強化了樹木修剪的專業素養,也為嘉義市的綠地管理建立更穩固的安全與永續基礎。 此次與嘉義市政府及景觀工程全聯會的跨域合作,不僅建立了完善的城市樹木修剪教育體系,更讓大學的專業知識回饋地方治理,協助市府提升樹木管理能量與市容安全。未來妙手虫森團隊將持續深化與地方機關及社區合作,推動更多結合環境教育、城市永續與公共安全的在地行動,讓學術能量真正落實於嘉義的生活場域中,共同打造一座更安全、永續、具生命力的綠色城市。
情報 農務e把抓 嘉大辦理有機農業精準作物調查登載推廣
嘉義大學為推廣中南部有機農業專區與有機集團栽培區之農戶精準有機作物種植登載,同時辦理有機作物栽培管理與病蟲害管理講習,10月28日至30日及11月4日,分別於臺中市外埔區農會、雲林虎尾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嘉義縣太保市農會及雲林麻園有機集團栽培區四地區,辦理農務e把抓有機作物精準調查登載與栽培技術推廣活動。 本計畫由農業部農糧署經費補助,嘉大農場管理公費班主辦,針對專區栽培之有機作物進行栽培技術講習與有機作物種植調查登載。第一場於臺中市外埔區農會辦理,共計有外埔區河八代有機農業促進區、大甲區龍泉有機促進區、臺中有機農業有機專區、臺中縣有機栽培業者及外埔農會友善與有機栽培農戶等57人參與,三專區主要作物為水稻,由嘉大黃啟鐘副教授講授有機水稻病蟲害管理技術。第二場於雲林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舉行,該專區近200公頃為有機雜糧作物生產專區,由嘉大黃啟鐘副教授講授有機雜糧作物病蟲害管理,共計有台糖虎尾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樂活有機農業專區及雲林縣有機栽培業者等38人參與。第三場於嘉義縣太保市農會舉行,太保市有機作物集團栽培區主要栽培為有機水稻,邀請臺南區農改場陳榮坤分場長講授有機水稻栽培管理,共計有太保市有機作物集團栽培區、巨農有機集團栽培區及嘉義縣有機栽培業者40人參與。第四場於雲林虎尾古坑麻園有機集團栽培區舉行,該區主要種植作物為有機蔬菜,邀請有機蔬菜專家張山蔚老師講授有機蔬菜栽培管理,共計有麻園有機集團專區、彰化縣冠軍甘藷合作社與雲林縣內有機農民40人參與。 嘉大農場管理公費班侯金日主任表示,每場次皆安排農務e把抓教育訓練與操作,讓有機作物之種植、生產與銷售能更加精準化,所有生產作業紀錄(含耕地、栽培、田間作業、田間巡查)及進銷貨紀錄(含庫存查詢、入庫紀錄、出庫紀錄)皆能登錄詳實,為日後有機農戶種植作物期間遭遇天然災害或有機農業申請政府相關補助時,提供更精準之資訊與數據。 四天的推廣與教育訓練,安排了有機作物栽培、病蟲害管理技術及有機作物種植登記農務e把抓等課程,參訓人員含蓋中南部有機農業專區、有機農業促進區及中南部縣市有機栽培農戶合計175人,無論在專業知識之增進或是種植登紀之熟悉,對於政府未來全面推動有機農業精準作物調查登載將有莫大之助益。
課程 探尋真理之光 --佐藤洋治理事長與嘉大師生共論文明與人類未來
「世界文明與當代社會」通識教育課程,榮獲日本歐亞基金會(?????財團)4萬美元補助,致力於打造具全球視野與跨文化思維的學習平台。11月4日舉行的第八場系列講座,特別邀請歐亞基金會理事長佐藤洋治蒞校,以「真理的探求」為題,帶領學生展開一場跨越哲學與科學的思辨旅程。 佐藤理事長指出,所有學問與宗教的終極目的皆在於探求真理。他以深邃的哲學思維,引導學生思索四個核心命題:「自我是什麼?人是什麼?生命是什麼?實體是什麼?」,並從量子力學與哲學的交會視角提出嶄新觀點「世界是能量與能量之間的干擾,而人類則是能影響萬物的創造者」。 演講中,佐藤理事長也分享對人類未來的願景,包括革新技術的應用(如量子電腦)、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革新科技的潛能,並強調人類意識的進化將是通往和平的重要關鍵。他鼓勵學生超越三次元世界的負面情緒,邁向五次元的愛與光明,以開放心靈擁抱世界的無限可能。 為肯定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佐藤洋治理事長特別頒發獎項予10位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及10位在討論中踴躍提問的學生,現場氣氛熱烈,展現嘉大師生豐沛的學習能量與跨文化交流熱情。 歐亞基金會長期以「消除世界對立、促進和平共榮」為宗旨,透過支持各大學舉辦講座與交流活動,推動青年學子對世界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及經濟等各方面的理解與交流,期能共同建構和諧社會。 師範學院劉馨珺副院長表示,佐藤理事長以哲學思辨結合科學視野,激發學生對「真理」的多元詮釋與探索熱情,亦展現科技與人文相融的新趨勢。感謝歐亞基金會長期的支持與佐藤理事長親臨指導,讓嘉大通識教育跨越疆界、邁向國際新里程,為學生開啟理解世界與自我成長的嶄新契機。
情報 從在地走向國際 嘉大深化跨域合作邁向全球夥伴關係
嘉義大學賡續推動校務國際化,致力於拓展全球連結與跨域合作。11月3日外交部雲嘉南辦事處曾榮傑處長蒞校拜會林翰謙校長,雙方就國際交流、學生海外研習及產學合作等議題進行熱烈且深入的討論,共同期許未來能攜手推動多元面向的合作計畫,開創國際教育與產學發展的新篇章。 林校長介紹嘉大各項國際化發展理念與具體成果,特別提及「一系一院一國際化」推動策略及多項跨國合作案例。例如: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近年規劃學生赴越南企業實務實習,結合理論學習與實務經驗,不僅協助學生開拓海外就業管道,更為越南臺商家具產業培育中高階管理人才,展現「產學雙贏」的實質效益。 曾榮傑處長高度肯定嘉大在推動國際化校務的努力與成果,對於學校長年薦送學生赴海外研修、與歐美及亞洲姊妹校積極交流等成績表達讚賞。他亦感謝嘉大日前接待馬紹爾大使時展現的熱忱與周全安排,並表示將持續支持嘉大國際事務處辦理各項國際化活動,協助提升師生的全球視野與國際涵養。 會談中,曾處長欣然接受林校長邀請,預計將在11月28日與12月1日分別在嘉大蘭潭校區通識課程「全球化與當代國際社會」及民雄校區應用歷史學系「全球化與在地化」課程中,以「國際大師」講座講者身分,分享多年外交實務經驗,期望藉此深化師生對全球局勢與國際事務的理解,培養更具國際視野的公民素養。 會後,夏滄淇主任秘書、楊正誠國際長及陳希宜組長陪同曾處長參觀嘉大員生消費合作社,並介紹嘉大師生研發且具地方特色之創新產品。曾處長對嘉大在教學、研究及產學合作方面的用心深表肯定,期待未來能進一步擴大合作層面,深化雙方情誼,共創互惠共榮的國際夥伴關係。
情報 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躍國際!世新大學廣電所學生、校友創作獲矚目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故事,正透過影像創作被重新點燃,並躍上國際舞台。在世新大學廣電系師生與校友的努力下,從紀錄片到劇情片,這些作品不僅展現創作者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更傳遞出對族群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熱情與使命感。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班二年級泰雅族導演曾宇平(Behuy Masao)與導演高俊宏共同合作的紀錄片《重燃之燼》,成功入選「2025 東京紀錄片影展」(Tokyo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TDFF)台灣紀錄片特別專題放映單元,這部作品聚焦1900年至1907年大豹社抗日戰爭,透過族群後裔的口述與導演親身視角,還原這段原住民族對抗殖民壓迫的歷史。   同樣來自世新大學的廣電系碩士班校友蘇弘恩,執導的劇情片《抉擇》則入圍第30屆亞洲電視大獎(Asian Television Award)「最佳劇情片及電視劇獎」。該片以太魯閣族抗日戰役為背景,透過族人Umin的視角,描繪個人在戰爭陰影下的內心掙扎與族群存亡的艱難抉擇。蘇弘恩坦言,將18年的歷史濃縮成30分鐘是一大挑戰,但希望透過細膩的角色描寫,讓觀眾體會戰爭的複雜性與和平的珍貴價值。   《重燃之燼》與《抉擇》皆為原住民族電視台與影視文創第一品牌瀚草文創共同製作的年度影視鉅作《百年原殤》系列影像之一。該系列為原住民族電視台20年來首次大規模製作,歷時三年完成的紀錄片暨短戲劇作品,取材自《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世新大學傑出校友、瀚草文創董事長湯昇榮為此系列影像投入了眾多心力與資源,並感謝疫情期間依然全力以赴的主創團隊。他表示,這系列不僅記錄了族群的抗爭歷史,更象徵原住民族重拾敘事主權的重要里程碑,並期望透過這些影像,讓全世界都能看見台灣原住民族的真實歷史與文化深度。   此外,曾宇平近期執導的原住民微電影《球場邊的靈魂》,也受文化部短片輔導金補助,並於世新大學體育館等主場景完成拍攝。該片以泰雅族學生球員為主角,結合籃球與祖靈信仰,呈現原住民族文化與家庭情感交織的成長故事。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強調,學校致力於支持原住民族學生的創作發展,並透過校園資源與跨界合作,讓文化與教育深根於每一個學院與實作現場,這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班以實務導向的課程設計、頂尖的師資與設備,培養學生在影視創作上的獨立思考與文化視野,並鼓勵學生深入探索社會歷史議題。從《重燃之燼》、《抉擇》到《球場邊的靈魂》,世新校友與學生的創作成果不僅展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更為台灣影視產業注入了多元文化與創新能量。
情報 亞洲大學財金系推動證照輔導機制,考取金融專業證照,提升就業競爭力!
亞洲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定期開設財金證照輔導班,透過平常課程融入證照輔導,鼓勵學生考取金融專業證照,每位畢業生平均擁有至少4張財金專業證照,成為熱門的財金人才。
情報 畢業即創業 嘉大企管系校友邱映榕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邱映榕今(114)年7月自嘉義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班上同學多數選擇攻讀研究所、就業或報考公職,但她卻選擇更有挑戰性的「創業」這條路;特別的是,她的創業項目並非大學主修的企業管理,而是她的興趣「烘焙」。 「畢業等於失業?我不認同這句話,我深信創業是給準備好的人。」邱映榕從小愛吃麵包,加上在嘉大就讀時加入「食農教育」推廣團隊,對於麵包的原料來源及成分非常重視。市面上的麵包可能缺乏標示或標示上難以辨識成分,因此她開始學做麵包,最拿手的品項就是她最愛的貝果。她堅持少油、少糖、無添加的牛奶貝果,從六顆貝果起家,?日央手作?這個貝果專賣店品牌就在她大學畢業前誕生了。 因為獨自創業,邱映榕一人包辦貝果的研發、製作、行銷與財務,企業管理五大核心功能「產、銷、人、發、財」一手包辦,她也善用網路行銷導入7-11賣貨便平台,打造溫度與效率兼具的甜點品牌。邱映榕深知,品牌不能只靠產品,更需要情感連結,因此親自經營粉專,透過IG限動及直播帶大家做「夢想版」貝果,幫助粉絲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共創願景。看到邱映榕自信地說明?日央手作?的產品理念,大家驚訝發現她原來是一個剛踏出大學的社會新鮮人,而能夠有這樣從容應對的社交表現,她歸功於大學四年參與活動的經驗累積。 在嘉大四年期間,邱映榕加入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蕭至惠教授的「食農教育」推廣團隊,跟著教授執行嘉義市政府「雙語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及「簡易農事體驗活動計畫」,並參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食農產業管理學程」推廣業務。透過計畫參與,邱映榕拓展了視野、建構了執行能力,也經常與校外團體洽談活動合作,跨域連結更強化她的溝通與協調能力。 長達三年的食農教育推廣經驗,「三食觀念」-食農、食育、食安深深烙印在邱映榕的心裡。身為烘焙業者,她更加重視原物料來源及投保產品責任險等,讓消費者能有更完善的保障。嚴選好的原料、用心對待每一位顧客,讓?日央手作?貝果品牌消費者的忠誠度非常高,玉山銀行、華瀚保經、秀傳醫院等知名企業都是她的客戶;也經常參與高雄各地市集與活動,將大學推廣食農教育的經驗融入,拓展客源、擴散品牌知名度。從剛開始一個月販售幾百顆貝果,到現在一個月販售上千顆貝果,讓原本非常反對她創業的父親刮目相看,更主動四處幫她宣傳。 回顧創業歷程,邱映榕感謝嘉大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指導,讓她的創業贏在起跑點上,也衷心期望大學生能善用學校資源,為自己的人生履歷創造更多亮點。
比賽 世新大學公廣系再創佳績!學生團隊奪新北校園廣告人評審特別獎
世新大學在2025新北校園廣告人競賽中展現卓越實力,以5組團隊入圍12強決賽的佳績成為本屆亮點之一。其中,由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學生主導的作品《少年的夢也是夢》更榮獲「評審特別獎」,憑藉其創意巧思與深刻敘事,贏得評審團一致肯定。   《少年的夢也是夢》以「父子靈魂互換」的奇幻設定,探索兩代人在追夢過程中的矛盾與理解。故事圍繞一位希望成為電競選手的兒子與因父輩壓力放棄棒球夢的父親,透過靈魂交換的情節,兩人被迫走進彼此的世界,重新感受對方的夢想與堅持。影片以細膩的情感鋪陳,展現兩代人如何跨越時代隔閡,最終彼此認同,並傳遞「理解彼此,能讓夢想真正被看見」的核心理念。評審特別讚賞該作品在創意發想、技術執行及敘事完整度上的表現。   負責《少年的夢也是夢》的團隊成員包括世新大學公廣系學生江庭葦、林芷君、李禹孜、陳華又及劉映辰。他們在指導老師陳宣境帶領下,充分展現了世新大學公廣系在內容敘事與廣告創作上的專業培訓成果。陳宣境老師擅長導演學、劇本創作及影像製作等多個領域,曾以《懸空之名》入選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短片及《零食大作戰》入圍美國聖地牙哥兒童影展,並多次獲得台灣影視界的肯定。他的指導讓學生們在創意發想與技術執行上都能達到專業水準。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以培育創意與實務能力並重的教學模式,持續在內容創作及公關廣告領域展現影響力。今年入圍複選的5組團隊皆由公廣系學生領銜,足以證明該系在專業訓練及資源整合上的卓越表現。世新大學公廣系不僅注重課堂上的理論訓練,更透過實務操作、產業合作及專業師資,幫助學生在競賽中脫穎而出,並為台灣行銷傳播、數位創意領域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情報 匯聚產官學能量 嘉大以「食農教育×青農力量×有機實踐」共論永續農業
嘉義大學農學院農業推廣中心為推動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與世代傳承,11月3日在蘭潭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2025永續農業研討會-傳承與創新」。本次以「食農教育X青農力量X有機實踐」為主題,邀集產、官、學界約200位代表齊聚一堂,交流永續農業的創新思維與實踐經驗,共同探討農業發展的新方向。現場並設有嘉義市社區大學自然農法班靜態成果展及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食農教育體驗,並展示多樣友善農產品或資材,呈現地方農業推廣教育的豐碩成果。 本次研討會由農業部、財團法人清誠教育事務基金會及亞太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嘉大農業推廣中心主辦。林翰謙校長開幕致詞表示,永續農業是當前全球與臺灣農業發展的核心議題,不僅關乎環境保育與糧食安全,更承載農業文化的傳承與青年世代的責任。嘉大長期深耕農業教育與推廣,希望透過學術交流與實務分享,激發更多創新思維,促進農業的永續共榮。 研討會規劃六場專題講座,內容橫跨青農政策、食農教育及有機實踐等面向。首先由農業部農民輔導司郭愷珶簡任技正以「青農政策議題」揭開序幕,分享青年從農政策的推動成果與未來方向;隨後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李郁淳副研究員、嘉義市社區大學胡安慶老師,分別以食農教具開發與社區推廣經驗為題,分享教育與地方連結的成功案例。 下午場聚焦青農創業與行銷挑戰,由嘉大科管系盧永祥教授與嘉義縣青農總會長張翠玲女士,分享實務經驗與創業故事;壓軸則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義竹分場黃瑞彰分場長主講「友善環境與永續價值」,呼應研討會主題精神,為活動畫下圓滿句點。 透過此次研討會,嘉大攜手政府機關、學研單位及地方農業團體,凝聚多方力量,展現推動農業永續發展的決心與行動力,期盼為臺灣農業的傳承與創新開啟嶄新契機。
情報 從秦骨漢魂看文明的連續與斷裂 嘉大邀請美國羅格斯大學陳光宇教授蒞校演講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11月7日(星期五)13時20分於民雄校區人文館J301教室舉辦專題演講,此次演講特別邀請美國羅格斯大學陳光宇名譽教授主講「從秦骨漢魂看文明的連續與斷裂」,自由入場,誠摯邀請各界踴躍蒞臨參加。 旅美的陳光宇教授是中國上古文化與甲骨文的世界級大師!陳光宇教授是美國羅格斯大學化學系的榮譽教授,同時也是該校東亞學系兼任教授,他在文史方面的研究主要為甲骨文與夏、商文明,以及世界起源文字(包括:蘇美楔形文字、埃及聖書文、瑪雅文和漢字)與漢字起源問題等;他主編的《商代甲骨中英讀本》已有英、法、韓語等譯本。 陳光宇教授將引領大家一窺秦代在社會、法律及政府等層面的面貌,最後結合秦代在文字、法律、度量衡與官僚系統等成果,提出「秦骨漢魂」一詞來總結秦朝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